听新闻
放大镜
艺海泛舟的逆行者
2020-05-12 09:15:00  来源:检察日报

  五年前,我到琉璃厂荣宝斋对面的中国书店闲逛,无意间看到吴冠中先生的自述传记《我负丹青》和《生命的画卷》,这两本书虽然内容有些重复,但我还是都买了下来。吴先生的传记,不是由别人来写的,而是他自己以散文体将不同时期的生活映于纸上,有些是谈艺术的,也有些是谈生活的,对于一个大艺术家来说,谈生活其实也是谈艺术。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看起来,直到夜深。平心而论,比起作家写的散文,我更愿意看艺术家的散文,吴先生的传记我已经翻阅过几遍了,每遍都会有心得。有些篇目内容,被我用铅笔画了很多线,有的在旁边还写了几句感想。我知道,我在阅读吴先生的同时,其实也在进行着关于文学与艺术的对话。我不能说我全部能理解吴先生的原意,但我相信,经过我的解读,人们会更加地热爱吴先生的艺术,也会对散文的写作、认知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

  我仔细拜读了其《艺海沉浮,深海浅海几巡回》一文,这里记述的是他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末十年间的一些往事,既有他在国外的见闻,也有在国内的各种经历,还包括他们夫妻间的相濡以沫。我注意到他的言行,几乎都是采用的逆向思维。譬如,在1979年,吴先生在西南师范学院美术系的讲学中就提出形式美的问题。他认为,当下许多优秀青年,“功夫不错,却全然不知形式美的根本作用及其科学规律,包括视觉的科学规律。”在参加美展中,经常有人将吴冠中先生拉到作品前向他解释其创作意图如何如何,吴先生说,我是聋子,听不见,但我不瞎,我自己看。吴先生认为,凡是视觉不能感人的,语言绝改变不了画面,绘画本身就是语言,形式的语言。

  在一般人的认识上,内容决定形式,似乎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但在美术创作上,就并非如此。画家们一辈子所追求的就是形式,即所谓的构图。当然,在画什么如何画的思想交锋中,人们一直是有争论的。这使我想到,散文创作也是如此。有相当多的作者,他们不缺乏生活,但他们往往只会叙述生活,而不会提炼生活,更不会写意生活。对于一般的读者,他可能像听评书一样,只需了解故事的过程。而对于高一点层次的人,他们不仅要知道故事的大概,他们还要对这个故事进行思索。艺术的最大出路是结合人民的生活与感情,否则就“笔墨等于零”。

  红孩,当代散文家,1984年从事文学创作,已出版散文集《运河的桨声》《东渡东渡》,散文理论集《铁凝精品散文赏析》《红孩谈散文》10余部,曾获得冰心散文奖、报人散文奖、中国新闻奖文艺评论奖。现任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文化报文学副刊主编。

  编辑:孙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