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检察文化】诸葛亮的糊涂
2020-05-15 09:24:00  来源:海门检察

  诸葛亮这个名字,在我们的心目中,有着特定含义,指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聪明过人。这是公论。

  我们都知道“空城计”、“草船借箭”这些故事,诸葛亮是心理学高手,是表演艺术家,是天气预报专家。

  隆中对,诸葛亮把天下形势分析得一清二楚,画出了汉室兴起的过程图,既是谋略家,也是口才一流的演说家,顿时把刘备同志的心征服得妥妥帖帖的。

  但诸葛亮及刘蜀政权最后败了,败给了曹魏。历史似乎不太在意这个结果。这个结果并未影响诸葛亮“最强大脑”的历史人设。

  这并不符合“以胜败论英雄”的历史传统。

  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否有溢美失实之处?

  本人才疏学浅,无法一一枚举,仅以《出师表》为例,说一说诸葛亮的糊涂嫌疑。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诸葛亮当丞相。两年之后,刘备竟然病死了,他的儿子刘婵继位,诸葛亮实际执掌军政大权,此后,诸葛亮讨伐曹魏政权六次,终未能成功,抱憾而终。《出师表》,正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之前写给刘婵的。

  《出师表》一文,诸葛亮完全是以一种居功至伟的老臣口吻写的,拉出已故的刘备为自己撑腰,点明刘备对自己的赏识,然后把刘婵作为一国之君所面临的关键性事物都给安排了,又教育刘婵怎么做人,怎么当官。

  想一想,如果刘婵但凡有些帝王之能,他在看到《出师表》之后,会产生什么样的想法——即使诸葛亮所说没有一个错字,句句属实,但你说出来,是要邀功还是胁迫我呢?

  功高盖主,向来是极其危险的事。历史中的教训比比皆是。

  老子在《道德经》中已经告诫了,要“功遂身退”。可诸葛亮竟然摆老资格教训新主,一点儿都看不出臣对主的恭敬之意。

  此时,诸葛亮权侵朝野,声望高涨,遍地追随者,刘婵若是有心,怎么可能不感觉害怕,自己这个傀儡皇帝,处处受到掣肘,当得那叫一个胆颤心惊。

  诸葛亮处处指手画脚,叫他怎么做事,该用什么人。诸葛亮这么说,到底有没有私心呢?

  此时,刘婵稍一起疑,极可能造成水火难容、一山不容二虎之势。

  当然,诸葛亮忠心耿耿,为了报答刘蜀的知遇之恩,殚精竭虑,事必躬亲,从无二心。但这恰好表明,他被自己的忠心给迷惑了,以为凡是对刘蜀有利的话都要说,对刘蜀有利的事都要做。

  他对自己角色定位的认识有些模糊,忘记了该藏锋时要藏锋,该低调时要低调,该归隐时得归隐。

  幸好,刘婵是“扶不起的阿斗”,他只图省事,有人给建议,何乐不为,对诸葛伯伯深信不疑,崇拜有加。也未听说有谁从中生隙。

  那么,新的问题又来了。诸葛亮在看人上走眼了,他也只是一个愚忠的臣子,没有意识到刘婵压根就是不中用,不能成事的主。

  与此有关,三顾茅庐的故事也值得推敲,作为卧龙,如果不出来,就索性不要出来做事,如果选择出山,干嘛非得扭扭捏捏地放刘备几次鸽子。有说以此考验刘备的诚心,把诚心作为自己出山与否的标准,诸葛亮只要找一个欣赏自己的人。诸葛亮对未来主子的考察,太狭隘了。他没有把主子执行他宏伟蓝图的智识、能力作适当考量,仅关注对方是不是“鸟”我。

  再者,可能会留下心高气傲的话柄,可能得罪未来的主子。这些后果,不知道诸葛亮有没有想过。

  诸葛亮以为,天下已在胸中,假以时日便可得。谁来执行都不在话下。理想很饱满,现实很残酷。(海门检察院 曹锋)

  编辑:孙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