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十大典型案件 | 46人团伙打着名医旗号行骗 保健品当“特效药”卖三千人受骗——周某某等46人电信网络诈骗、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
2019-01-04 16:54:00  来源:海安检察  作者:通检宣

  海安市院:46人团伙打着名医旗号行骗 保健品当“特效药”卖三千人受骗——周某某等46人电信网络诈骗、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

  承办人:姜涛、崔淳、李百林

  提 要

  低价保健品冒充“特效药” , 46人团伙跨省诈骗600余起,涉及被害老人1000多人。检察机关及时介入引导侦查取证,形成对案件事实、定性及证据的认定标准,对于办理同类案件具有借鉴意义。

  01案情故事

  2015年6月,江西人周某在广州成立豪熙商贸公司,公开招募六十余人,建立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的机构,进行专业培训。周某在网上购买个人信息后,交由一线话务员筛选,并冒充北京301医院科长与受害人沟通,取得信任后,介绍给二线话务员,再由二线话务员冒充权威医疗专家,以排毒、修复、巩固等借口,以一千元至上万元不等高价向受害人销售“特效药”,实际上是从淘宝上买的藏红花、钙镁片等廉价保健品。该团伙还以建立卫生部档案、上德国医疗车等为幌子,可享受国家财政补贴,获取免费医疗的机会等为诱饵,诱骗老年人预交巨额费用。

  2016年2月至8月间,该团伙成功诈骗600余起,骗得江苏、浙江、河南、陕西、山西等地被害人320余万元。2018年8月,周某因犯诈骗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其他被告人因犯诈骗罪被判处三年至七年不等刑罚。

  ▲庭审现场

  02监督亮点

  1. 侦捕侦诉联动,形成办案合力。该案销售记录遍布全国,取证困难,检察机关专案组详列证据清单和侦查提纲,及时引导公安侦查,固定客观证据;抽调干警于7日内将30名嫌疑人全部批捕;通过同步审讯,摸清案情网络和组织结构;仔细梳理账目,向全国各地公安机关发送协助通报;联合依法冻结、扣押涉案资金,银行账户,运用法制教育和量刑建议,敦促退赃,为后期做到80%以上退赃挽损率奠定基础。

  2.破解办案难点,精准指控犯罪。在省内没有现成成功案例可借鉴的情况下,针对该行为为民事欺诈的质疑,全面梳理事实和证据,排除罪名认定疑难,准确定性为电信诈骗;针对被告人辩解,运用窝点共犯理论精准认定为犯罪集团,破解共犯认定难;针对难以收集被害人陈述,合理运用刑事推定规则,排除合理怀疑后,逐个查实涉案人员的地位、作用和涉案金额,解决数额认定难;指导公安抓获漏犯,有效打击关联犯罪。

  3.落实普法责任,延伸办案效果。在办案中为老年被害人及其家属开辟绿色通道,寄送防电信诈骗宣传手册及维权途径,倾听其诉求;邀请代表委员、媒体记者等100余人旁听庭审,被多家媒体报道。实现了办理一案,预防震慑一片的社会效果。

  ▲办案检察官宣读起诉书

  03社会影响

  保健品冒充药品不但谋财而且误病、害命。该案系南通地区最大规模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对于办理同类案件起到了借鉴作用,体现了检察机关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及上下游关联犯罪,捂好老年人“钱袋子”的坚强决心和责任担当,向企图用同样方法行骗的不法分子发出强烈信号:老年人的养老钱,绝对不容染指!

  编辑:郭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