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是我国现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一生著作等身。无论是读书态度还是读书方法,他都非常重视“问题”二字。
梁漱溟从小喜欢提问题,从十四岁开始,总有问题占据在他的心里,从一个问题转入另一个问题,一直想如何解答,解答不完就欲罢不能。他认为,心中有了问题,就能明确方向,懂得用心思考,形成自己的主见,产生自己的判断。坚定的人生追求决定了他读书的态度,梁漱溟围绕“人生和社会”两大问题,阅读了大量哲学方面的书籍以思考“人生问题”,积极从事各种社会活动来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
对于读书,梁漱溟反复强调“自求”,他认为,学问必经自己求得来者,方才切实受用。因此,在日常读书中,他“常有自课于自己的责任,不论何事,很少需人督迫”。这种“向上心”和较强的“自觉”学习意识,让他在读书中始终抱有一种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
1928年,梁漱溟在广州中山大学的讲演中提到:“所谓学问,就是对问题说得出道理,有自己的想法。”其实,想法每个人都会有,如果人云亦云,对于不同的观点意见,都点头称是,等于没有想法。人们常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在他看来,要有问题意识,才会不迷信,不盲从。带着问题去读书,心中有目标,阅读中会融入自己的思考,对前人的主张,今人的言论,皆不轻易放过,稍有与自己不同处,便能知晓,若是漫无目的地将一本书从头读到尾,很难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被动地接收只会成为作者思想的俘虏。
一个人可以三日不读书,却不能一日不思考。带着问题读书,读书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奔着解决问题而去,这既能解决读书内容的选择问题,又解决了读书的方式问题,可以比较、鉴别类似观点的异同,使读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一个人创新精神的培养和独立人格的养成。不得不说,梁漱溟身上所具有的独立思考、知行合一等优秀品质,把思想、人格和实践三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与其读书的态度和方法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