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条纷冉冉,叶落何翩翩。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摇,轻裾随风还。”曹植的这首诗,被誉为“意致幽眇,含蓄隽永,音节韵度皆有天然姿态,层层摇曳而出……”如果从服饰的角度,更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时尚。
如何解读服饰与时尚,也许我们可以借助于英国时尚领域专家玛尼·弗格率领国际专家团队联合编撰的那本《时尚通史》,其以百科全书的方式图文并茂地展现了从公元前500年至今2500年人类追求美与时尚的恢宏画卷,通过服饰演变的历史,使人了解各时代人们的审美追求以及生存状态。
英文时尚Fashion一词源于拉丁语facito,字面意思为“制作”,用来表示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包含诸如一致性和社会联系、反叛和古怪、社会愿望和地位、诱惑和欺骗这些差异巨大的概念。《时尚通史》表示,盛装打扮的欲望突破了历史、文化以及地理的限制,尽管形式和内容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动机都是一致的:装扮人体,表现身份,彰显个性。
《简·爱》中有这样的文字:“她的服装也很时髦,紫颜色布料,用一种黑丝绒西班牙饰边加以烘托。一只金表在她腰带上闪光。”再看看《呼啸山庄》:“棕色的发卷从一支插着羽毛的海狸皮帽子里垂下来,穿一件长长的布质的骑马服。她必须用双手提着衣裙,才能雍容华贵地走进……”从服饰,不仅可以看历史的风景,也可以看到人物的个性与样貌。
时尚的定义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与文化更迭而有所改变。为了展现时尚的发展脉络,《时尚通史》雄心勃勃地追溯了各个时代、世界各个角落的时尚代表作,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垂裹服饰、中国唐朝的宫廷丝绸服饰到当代运动服设计和日本街头文化,追溯每一次时尚潮流的演变。既呈现了印度莫卧儿帝国的宫廷服饰、19世纪的钢箍撑裙,亦讲述如何欣赏经典套装的线条设计。
人们总是希望将自己时尚、美丽、自信的一面呈现在众人面前。个性妆容、修饰和自我展示对于人类来说就如同呼吸般自然,从我们古老的祖先开始就是如此。纽约服装学院博物馆馆长瓦莱丽·斯蒂尔评价:时装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约公元前5世纪)时期的服装风格,同样也可以从古代中国、埃及以及印度开始。14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兴起,促使缝纫重视变化的规律。不过,中国早在7世纪的唐朝就已经有了生产复杂的丝绸织物的工厂。这些织物被制作成各种款式精美的服装,随着时间的更迭而变化显著,并且与之前或后世的朝代风格迥异。
古希腊、罗马人喜欢穿长袍,简单得就像裹一块布,这是由原材料与布匹织造方法所决定的。那时,绝大多数服装都由密集劳动所加工生产出的编织布匹制成,成品布当时被视作极端珍贵的物品,就连裁剪缝纫以使其合身的行为都被视为浪费!因此,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一般都穿着自然垂坠、卷裹式的服装。这类服装都是通过折叠、卷裹、别针连接、收拢制成,少数情况下才会缝合面料围拢在身体上。
如果我们研究中国唐朝的服饰,一定对那个时代产生极大的好奇心。那个时代的中国女性的自由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点不仅体现在她们所穿着的服饰中,也可从允许她们从事的活动上得见究竟。女人们可以跳舞、骑马、击鞠。公元618年之前,女性外出时需要佩戴一种被称作幂篱的长长的面纱,既为了防尘,更为了遮挡住自己的面容。公元650年左右,这种长幂篱被帷帽所取代,即只在宽檐的四周垂挂一层薄绢来防范路人窥视容貌。到了713年,帷帽消失不见了。据《旧唐书》记载,妇人“靓妆露面,无复障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唐朝人的确是展示出自由、开放与自信。
在武则天统治期间,一种全新式样的大胆装束——紧身半臂上衣被引入。这种上衣在胸前敞开用细带系结,或是有着敞开的宽大衣领套头,服装领口被裁得很低。我们可以从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一窥唐朝人的服饰。画卷中女人身着的罩衫由透明的纱制成,这种材质对于遮盖穿者袒露的脖颈和肩部所起的作用很小。罗马作家塞内加据说就曾反对丝质衣衫,而中国古人对这种几乎感觉不到重量的材质却充满赞赏。
回望日本平安时代,宫廷中女性所穿着的衣服名为“十二单”,不要顾名思义地以为十二单就是十二层,实际上由10至25件单独的丝质服饰组成。宽大厚重的服饰能够让一切个人身体特征都不再相关,隐没不见。我们可以从服饰中读到对女性的束缚和解放,20世纪之后,玛琳·黛德丽式的中性打扮体现性别平等的诉求,碧姬·芭铎则用比基尼展现女人的性感以挑战传统。
瓦莱丽·斯蒂尔说:“时尚远非无意义的循环变迁,而是现代社会和文化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时尚里藏着大学问,我们可以从中读到人类的权利史,读到人们对自由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