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做新时代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2020-10-30 11:08:00  来源:通检宣  作者:通检宣

  

  天津人民出版社

  当代著名哲学家陈先达教授今年出了一本新书,即近日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伟大的马克思:做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者》。

  陈先达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杰出代表,尤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方面有精深的研究和著述。他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主任,被誉为“行走的马列字典”。

  2010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举行陈先达教授从教五十五周年学术研讨会时,时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发贺信。2016年,陈先达荣获“第五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而今,虽已近90岁高龄,陈先达教授却依然以“孺子牛”的精神,高擎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笔耕不辍,继续“做马克思主义圣火传播者”。新著《伟大的马克思:做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者》的出版就是最好的例证。

  《伟大的马克思:做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参照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在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浅出地阐释了马克思是一位超凡的伟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全人类的真理,以及新时代如何做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等具有根本性的重大问题。

  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当今世界,几乎所有标榜马克思主义的学派都自称是马克思主义,而且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一个非常基础而又关键的问题:究竟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对此,陈先达教授在《伟大的马克思:做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者》一书中作了详细的讲解。

  “我们应该把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我’认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区分开来。否则,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变成了各行其是的空话。”书中指出,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察:一是它的缔造者,二是它的内容。

  从缔造者角度而言,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因而我们“不能把自己的虚构、附加、解释强加给马克思和恩格斯”。然而,我们也不能据此认为马克思主义仅仅属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个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以后,马克思主义在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继续得到丰富和发展。

  从内容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但它们在马克思主义中构成一个从理论上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的统一整体。

  由此,陈先达给出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定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为使命,以建设共产主义为最高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一定义的重要作用之一便是,它可以让我们更容易地去识别哪些是伪造的“马克思主义”:“要是在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和解释中,抽去了它的科学世界观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科学分析,放弃了社会主义革命目标,背离了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使命,而又自称为‘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是马克思主义。任何这类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只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伪造。”

  笔者这里想特别指出的是,陈先达教授在书中还特地解答了一个很多学者或研究者都有过的疑问: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三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四个或五个组成部分?为什么文艺学、伦理学、美学、思维学不能是其组成部分?为什么不能按其他标准,例如按规律起作用的范围,把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划分为关于一般规律的部分、关于特殊规律的部分?

  对此,书中解答说:“我们应该明确,当我们说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时,我们的立足点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既成事实,而不是它的抽象可能性,它应该包括什么,可能包括什么。马克思主义可以被用于指导各门科学,人们完全可以找到几条理由把它们重新包括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结构中,可这只是学者的个人看法,而不是历史事实。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结构,是由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内在逻辑决定的。离开了这个基点,只能陷于烦琐的争论。”

  信仰马克思主义就是信仰真理

  在《伟大的马克思:做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者》一书中,笔者注意到,“信仰”是一个高频词:

  “尽管马克思一生备受迫害,屡遭驱逐,特别是晚年贫病交加,生活十分困苦,但他从不卑躬屈膝,卖论求官,丝毫不动摇对真理的信仰和追求。”

  “马克思主义作为信仰和宗教信仰有本质区别。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以事实为依据的信仰,是建立在规律基础上的信仰;宗教信仰是建立在‘信’的基础上的信仰,我‘信’因而我信仰。宗教信仰不追问‘为什么可信’,而是‘信’;科学学说不是问‘信什么’,而是要问‘为什么可信’。不能回答‘为什么信’,‘可信’的科学根据和事实根据是什么,就没有科学;而追根究底地追问为什么信,为什么可信,信仰的科学根据和事实根据是什么,就没有宗教信仰。”

  “现在有些人不相信理论的力量,只相信金钱的力量。的确,金钱的力量是巨大的:金钱能征服许许多多意志薄弱的人,甚至是一些曾经意志坚强不怕战火刑场的人;金钱可以制造谎言,但永远买不到真理。可是由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信仰武装起来的人,就是披上了真理的盔甲,是永远不可征服的人。一个人一旦深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就会把它变为自己的信仰,变为自己的意志,变为任何人都无法摧毁的力量。”

  ……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事实上,如果了解陈先达教授与马克思主义结缘的背景,就不难读懂书中“信仰”二字更为深层次的意味、更深刻的意义。

  1953年,陈先达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他在这里第一次系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并真正体会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得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科学来研究”。陈先达由此与哲学结缘,开启了树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信仰并为之不懈奋斗的人生。

  后来,陈先达曾不无诙谐地谈及自己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殊缘分:“我与哲学是旧式婚姻,先过门,后恋爱,逐步培养感情。我这一生,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不离不弃,不管风吹浪打,都不会动摇。”

  笔者在书中每次看到“信仰”二字时,似乎总能透过文字感受到这位“马克思主义圣火传播者”内心坚定的意志。

  马克思主义者一定要头脑清醒

  在谈完“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与“信仰”之后,“做新时代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也就水到渠成了。

  “马克思主义真正发挥作用必须有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有一大批矢志不渝为之奋斗的忠诚信仰者和实践者。”然而,陈先达在书中也坦言,“姓马”容易“信马”不易。

  由此,陈先达提醒说,“做一名新时代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不仅要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问与修养,吸取人类积累的广博的知识,而且要有关心社会现实问题和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激情和热情。”

  这是因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了胜利,政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存在因为坚持马克思主义而杀头、坐牢、流血的问题。但社会主义建设绝不是坐在咖啡馆喝咖啡,高谈阔论,指点江山。对共产党人来说,革命有革命时的生与死的考验,和平建设时期有顺境与逆境的考验,改革有改革时利益关系调整中的金钱考验。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时期的考验更大,因为它是原有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的一次大的调整。在现实生活中,经不起市场经济考验、经不起改革开放考验、经不起地位变化考验、经不起金钱考验的“老虎”和“苍蝇”并不少。

  “在改革开放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方向,对理论工作者也是一个考验。改革开放是关乎中华民族命运的大事,也是对每个马克思主义者的考验。在意识形态领域,我们一定要头脑清醒,能辨别理论上的大是大非。”

  事实上,陈先达在该书卷首语中有一段话总结得特别好,笔者认为可以作为全书的概括:“我们有幸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应该有坚定的信仰。我们之所以信仰马克思主义,是为它的真理性所折服,信仰马克思主义就是信仰真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建立在科学真理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真理是可信赖的,因为它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和可验证性,而不是一张永远存在于内心世界、永远不可到达天堂的预约门票。”

  (作者韩庆祥系中央党校原校委委员,一级教授)

  编辑:孙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