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南通地区新一轮疫情形势严峻复杂,抗疫任务艰巨繁重。市检察院先后派出多支队伍,支援本地疫情防控。20余名青年干警下沉东大街社区,驻守龙王桥卡口;3名干警参与开发区高速出口执勤,守好南通南大门;5名干警响应市级机关工委号召,深入街道社区;疫情防控措施动态升级后,干警们纷纷主动向社区报到,要求参与防疫……
“疫情就是命令!”他们用青春书写检察战疫风采。近期,南通检察微信公众号将推出【战疫日志】专栏,系列报道通检干警的一线防疫工作情况。
4月2日起,杨冬、张晨曦、赵根生等同志主动加入市级机关志愿队伍,全脱产支援社区疫情防控,让我们走进他们的工作现场。
“嬷嬷,您不着急噶!”
2022年的这个开局必将让我们每个人铭记,因为疫情的局部反弹、多点散发,今年的春天已然被扼住了灵动的生机和斑斓的色彩,“验码”“核酸”完全代替“花海”“踏青”,成了阳春三月的代名词。
记得余承东说过一句,“在万物互联的时代,没有人是孤岛。”但还是有些老人们,因为不怎么会用智能手机出示行程码、健康码,成了一座座焦急无助的“孤岛”。
早晨七点半,我就来到虹桥街道的一处公园,搭帐篷、搬物资、摆桌子、分道口、贴标识,各种准备……不到九点,待检的人群已排成长龙,一眼望去,基本都是老年人。
根据指挥部指令,我的任务就是查验实时的“行程码”和“健康码”,可老人们基本都没有智能手机或者压根不会操作。我就耐心地帮助他们一次次扫描输入、发送验证、人脸识别,嘴没得停、手不能停、腿不让停,经过一天的“强化训练”,我竟然还学会了一句南通方言口头禅“嬷嬷,您不着急噶!我来帮您!”虽然发音不标准又有点搞笑,但基本有效应对并缓解了老人们或焦急、或愠怒、或期盼的种种眼神。
晚8点,1000多人的检测量终于完成,脱下防护装备,衣服早已湿透,嗓子干涩、浑身酸疼的我嘴里依然念叨着“嬷嬷”,依然期待着春暖花开、疫情退散。
——杨冬
当苏康码弹出来的时候
4月5日,我一早来到城南小苑核酸检测点,社区主任已经带着几个志愿者在为一天的核酸检测做着准备,我也赶紧穿上防护服,加入战斗。
虽然9点才开始正式采样,附近的居民已陆陆续续赶来,排起了长队。从南门进来的排成一队,从西门进来的排成一队,秩序稍显混乱。我们将所有居民安排在同一个队列里排队,现场秩序变得井然起来。
早上来的居民中年长者居多,没有智能手机的居民由社区人员进行信息识别,还有部分两码信息是子女帮着截图的,已经过期,我们就单独帮助其从微信、支付宝更新最新数据,并教会其如何操作。一位阿姨因为两码没有更新且不会操作,有些急躁,我赶紧走上前去,发现她的身份信息并没有录入政务系统,就耐心地帮她把相关信息录入,通过了人脸识别,当苏康码弹出来的时候,她高兴地一笑,说了声“谢谢”。此时,我身体的疲惫感也一扫而空。待到下午2点,1500多位居民顺利完成采样,紧绷的心也稍许放松了一些。
——张晨曦
不退却,直至赢
22时54分,在刚躺下不久,工作群又接连发出了信息提示音。我拿起手机,看到原定于6号开展的全员核酸检测提前到了5号。有群里小伙伴说,“真像上战场一样,形势瞬息万变,任务随时到来”。虽困意十足,但我们每个人都坚定地回复着:“我准时到位!”闭上眼睛,脑子里还是一遍遍闪着白天工作的情况。之前有人跟我讲,看了一天的“双码”,闭上眼都是绿色的。虽是玩笑话,但确实能有这样的体会。
一个小时前,我刚刚统计并上报好所在小组各个点位的当日工作开展情况。在新成立的临时党支部里,自己有幸成为该支部的纪检委员,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把每位党员志愿者的情况统计到位,我责无旁贷。
两个多小时前,我刚结束一天的全员核酸检测任务,虽然很累,但觉得一切都值,大家交流着哪里不足,以后需要改正:测温时注意提醒保持距离,因防护原因,让单独带孩子的家长放心去测,我们负责协调照看好孩子;又或者帮助老年人尽可能做好采样码、健康码、行程码的注册更新工作,让他们一次通过,避免劳累…所有细节,都是志愿者服务意识的体现,更是一名党员同志的初心历练。在夜色中大家挥手告别,内心无比充盈。
再往前就是早上七点半,这是全员核酸检测任务集结的时间。有同事说,自从做了志愿者,犹如参加一场军训。不能迟到早退,尽最大可能服务保障好社区工作。贴标签、拉物资、设置不同区域引导牌,而我也从一名从卡口管理的“小红”,到测量体温的“小蓝”,再变成核酸检测的“大白”,工作需要我做什么,自己就成为什么。没有人不行,有任务就得必须上。
13个小时的工作量,让我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体力潜能,但仔细想,那其实更是对一个人责任感、使命感的考验。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第二天马上就要到来,又将投入新一轮的核酸检测工作,而我,我们,依旧不会退却,直至打赢这场胜利!
——赵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