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社交媒体那些“隐秘的角落”
2023-09-13 09:23:00  来源:通检宣  作者:通检宣

  伊森是令我颇感意外的一个美国年轻人,我是在研究生课堂上认识他的。当我向他询问经常使用什么社交媒体时,他回答他没有使用任何一款,联系朋友只是打电话、发短信,我不禁讶异。当然,对更多人而言,社交媒体不可或缺,它不仅深深地嵌入了人们的生活,甚至在不知不觉中深刻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如,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一些荒诞不经的谣言正是借由社交媒体广为传播,无形中增加了人们的恐慌,比如曾经有传言说5G网络会导致病毒的传播,更有甚者,竟然相信“多喝水能排出病毒”,或者怀疑“吃中餐会感染病毒”。

  著名科技作家尼古拉斯·卡尔肯定地断言,在我们尽情享受互联网慷慨施舍的过程中,我们正在牺牲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因此他把自己的新书直接命名为《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并声称“我们越来越多的人生体验通过电脑屏幕上闪烁摇曳、虚无缥缈的符号完成,最大的危险就是我们即将开始丧失我们的人性,牺牲人之所以区别于机器的本质属性”。

  不像是洒脱的伊森,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不管愿意与否,我们都已经被各式各样的社交媒体裹挟,它构成我们生活的重要部分。但是,很少有人思考,社交媒体究竟如何运作,它的本质是什么,又如何影响甚至改变人类生活。杰夫·奥洛威斯基导演的纪录片《社交困境》访问了曾经在谷歌、脸书等知名社交媒体工作的专业人士、公益组织等,正是试图揭示社交媒体的那些“隐秘的角落”——这些看似温情脉脉,充斥着欢乐、奇幻元素的网络“宠儿”,是如何通过数据、算法及眼花缭乱的设计去操弄人们的行为与观念。

  很多人以为,我只不过是和朋友用一种新颖的方式联系,不过是观看了一些喜欢的视频或者贴文,并没有损失什么,但这恰是社交媒体的商业模式。正如那句名言:“你没有花钱买产品时,你自己就是产品。”我们将社交媒体作为一个交流的“工具”,而在社交媒体公司看来,每一个用户不过是一组数据、一个运算节点,通过大量收集用户的信息,通过复杂的算法,它就能准确地分析每一个用户的性格、偏好,甚至什么时候寂寞,什么时候焦虑,进而有选择地推送有商业价值的内容或者广告。也就是说,社交媒体仅仅通过出售用户的注意力,就能获得巨大的商业回报,它成为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监控资本主义”。

  对于一般用户而言,在精密的算法诱导下,对社交媒体的成瘾几乎不可避免。放眼望去,多少人盯着手机目不转睛?除了人们自身的社交需求,社交媒体的智能推荐还提供“间歇性正增强”,人们就不停地刷手机,生怕错过任何信息。这就像“毒品”,几乎成为一种生理需求。社交媒体成瘾问题,对青少年的影响尤其严重。美国1996年之后出生的一代,伴随着社交媒体的诞生成长,被称之为Z世代,他们受到的影响更大。社交媒体上的点赞、加心、竖起拇指等设置,构成一种激励的短期信号,让青少年按照所谓的完美标准去改变自己。

  有一本书叫《给孩子的网络生存手册》,书中描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典型现象: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手机、ipad变成了最好的哄娃利器,而大街上、公园里,很多频频关注手机的年轻父母对自己身边的孩子视若无睹……

  可怕的是,社交媒体不仅收割青少年的注意力,还在控制他们的价值观与自我认同,这加剧了焦虑、抑郁症的发生。据统计,2011年以来,美国非致命性自伤而送医急救的少女,增加了三倍多;10到14岁年龄段女孩的自杀率增长了151%。几乎所有这些社会“病症”,最终都指向了社交媒体。

  

  编辑: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