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用中国声音传唱中国精神
2017-12-21 09:56:00  来源:  作者:通检宣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这几年,中国戏曲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戏曲的生存环境出现了诸多新变化、新亮点、新成就,这让我们戏曲人都无比欣喜。

  2015年,宁夏秦腔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宁夏有近600万人口,有一半人喜欢秦腔,而这一半人中又有80%是生活在南部山区的农民。为了满足山区群众的需要,我们剧团多年来,一直开展 “送戏下乡”活动。剧团走遍了山区所有乡镇,而作为剧团主要演员的我,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乡下度过。至今,我参加的演出达3000多场,其中到山区农村为农民演出就达2000余场。

  由于“送戏下乡”演出所选择的地点条件都比较艰苦,演员们吃饭常常是十几个人围着一盆菜,十几个人挤在一间屋里休息,就连卸妆洗脸的水都要自备……记得有一年深冬,我们剧团到固原开城镇演出,戏刚开演,北风夹杂着雪花袭来。戏演到一半,镇领导实在不忍心,找到团长说:“大雪都快把戏台埋了,这让演员咋唱戏呢?要不先停下来,我们把棚子搭起来再演?”团长正在犹豫时,正好我下场换道具,团长说:“不行咱把戏先停下来,把棚子搭上再演?”作为主角,当我想到停戏搭棚至少得一个小时,观众不仅要挨冻,而且看戏的兴致也会被破坏,便对团长说:“还是继续演吧,观众站着不活动都不说啥,我在台上蹦蹦跳跳有啥不能坚持,没事!”这场戏,在零下二十多度的风雪里演了整整3个小时才结束,乐队演奏员的手指被冻僵,我的几个脚趾也被冻坏变了形,好几天不能下床。同事们都开玩笑地问我:“这么苦,你再不唱秦腔了吧?”我笑着说:“不仅这辈子要唱,如果有下辈子,我一定还要唱!”

  真诚的演出,得到的也是真诚的回应。多少次,演出刚结束,就有老乡递一袋刚刚摘下的山杏、塞一筐新鲜的豆角……乡亲们对我的爱透着浓浓的纯朴,这源于他们对秦腔艺术的爱,也正是这份爱才让古老的秦腔艺术更有生命力。

  因为这份爱,我更是收获了许多。2010年,我在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第五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中,荣获个人优秀表演奖(金奖)。2011年,我终于摘得了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中国戏剧梅花奖,实现了梦想。我知道,这是上苍给予守望者的一份奖励;我更深知,任何艺术离开了人民,离开了养育他的观众,就如无根之木,无水之鱼,就会失去生存的意义。

  党和人民给了我这么多荣誉,我必须竭尽全力才能回报。从去年起,我开始实践“秦腔进校园”活动,为不同年龄的学生制订了不同的演出计划:小学生重在参与,中学生重在学习,大学生重在传承。因为下乡演出多,我知道农村生活困难的村民不少,还经常发动同事为老乡们捐赠衣物、文具和生活用品等。多年来,我先后走进宁夏儿童福利院、中小学校、社区,与他们近距离交流,编排他们喜爱的节目,致力于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发扬。

  想想十几年前,我们的工作条件环境都很简陋,现在时代越来越好了,尤其是近五年国家对文艺事业的扶持力度持续加大,我们在创作上更有激情。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我们的传统文化底蕴丰厚,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戏曲的声音又是最具中国韵味的声音,戏曲人多元化的讲述与传播,是传递中国精神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作为一名戏曲传承者,在不断进行艺术创造、追求艺术高度的同时,我倍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被世界所分享时的喜悦,也更激励我不断去探索和创新,用中国声音传唱中国精神。

  (作者系十九大代表、中国梅花奖获得者、宁夏秦腔演员)

  编辑:孙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