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学习党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
2021-11-18 18:02:00  来源:《中国共产党简史》  作者:《中国共产党简史》

  自改革开放之初提出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几代人一以贯之、接续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三五”期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了新的大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

  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01.6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预计达到17%左右,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民总收入(GNI)突破1万美元,按世界银行标准,达到中高收入国家水平。2015年至2020年粮食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多年位居世界首位,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2013年至2019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接近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接近40万亿元规模,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高技术产业、农业、社会领域等重点领域投资持续较快增长。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快速增长,数字经济、平台经济蓬勃兴起,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东中西和东北“四大板块”联动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区域战略加快落实。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到2019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0.6%。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发电装机容量、互联网基础设施规模均居世界第一。同时,我国还是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第一外汇储备大国。

  科技创新作用凸显。研发投入持续扩大。2020年,我国研发(R&D)经费支出24426亿元,比2015年增长10256亿元,稳居世界第二;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2.24%,比2015年提高0.18个百分点,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2%。在一些基础和前沿领域取得一大批标志性成果,若干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跃升。知识产权产出居世界前列,2019年通过《专利合作条约》途径提交的专利申请量跃居世界第一。2020年,我国创新指数位居世界第十四位。教育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00年的7.18年提高至2019年的10.72年,基础教育巩固发展,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

  ▲港珠澳大桥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环境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得到人民认可的一个关键。党的十九大把污染防治攻坚战确立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2018年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就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部署。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展开。2020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7.0%,比2015年上升5.8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28.3%。2020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Ⅰ—Ⅲ类)比例为83.4%,比2015年上升17.4个百分点,长江干流首次全线达到Ⅱ类水质。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2019年,天然气、水电、风电、核电等清洁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23%多,比2015年提高5个多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15.3%,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3.1%。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若干领域实现了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产权保护法治体系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体系基本形成,民营企业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放管服改革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新增减税降费累计达7.6万亿元左右,营商环境全球排名从2017年的第78位提升至2019年的第31位。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引进来”和“走出去”统筹推进,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全面实行,负面清单大幅缩减,我国关税总水平已降至7.5%。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截至2021年1月底,我国已与140个国家和31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205份。对外投资存量从2012年0.5万亿美元增加至2019年2.2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三位。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189元,比2015年实际增长31.3%,2016年至2020年年均增长5.6%,快于同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消费较快增长,吃穿用有余,家电全面普及,汽车快速进入寻常百姓家。2020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2%,比2000年下降12个百分点。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提高到2019年的77.3岁。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截至2020年12月底,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9.99亿人、2.17亿人、2.68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超过13亿人,覆盖94.6%的人口。居民居住条件显著改善,2020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达39.9平方米和49.6平方米。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加快普及。到2019年末,全国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数量分别达3196个、5132个,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9.4%;全国已有1536个县(市、旗)建设融媒体中心,覆盖率近82%,主流新闻舆论阵地不断做强做大。文化产业快速发展。2019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4436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4.5%。全民健身战略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有近4亿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2019年底,平均每万人拥有25.3个体育场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08平方米。文化软实力日益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中华文化影响力持续扩大。

  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时候,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我们党进入21世纪后,在基本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提出的奋斗目标,是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从党的十九大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党中央提出,要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经过努力,三大攻坚战重点任务取得决定性进展。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夙愿。无论在落后的农耕文明时代,还是在积贫积弱的近代,小康对百姓来说,都只能是遥不可及的奢望。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这一梦想才能实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坚定扛起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大旗,经过一代一代的接续奋斗,全面小康终于梦想成真。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大台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小康梦”是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没有全面小康的实现,民族复兴就无从谈起。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圆满完成,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实现了从大幅落后于时代到大踏步赶上时代的新跨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大提升了人类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19年共有69个国家和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包括中国14亿多人口,总数约为28亿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得世界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的人口数量翻了将近一番,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和实践,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开拓了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功探索,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来源:《中国共产党简史》

  编辑: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