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博物”已久,博物馆仅百年
2023-09-08 11:16:00  来源:通检宣  作者:通检宣

  翻阅史书,找不到“博物馆”这个词,有的只是“博物”二字。博物的大意是说见多识广,博识多知。《左传》记载:“晋侯闻子产之言,曰:‘博物君子也。’”在《汉书》的《刘向传》中这样写道:“赞曰:……皆博物洽闻,通达古今。”而“博物馆”这个词,其实是源自希腊语,原义是指供奉掌管艺术、科学的九位缪斯女神的神庙。

  在中国古代,“博物馆”一词最早见于生活在清朝嘉庆、道光年间的名臣林则徐主持编译的《四洲志》一书,这本书在介绍英国时说:“英吉利又曰英伦,又曰兰顿”,“兰顿建大书馆一所,博物馆一所。”《四洲志》一书在介绍美国时也有“设立天文馆、地理馆、博物馆、义学馆”的记载。虽然中国自古没有“博物馆”这个名词,但是,其实中国很早就开始在有意识地设立收藏文物的场所。比如在周朝的时候,就设有名为“天府”“玉府”的专门负责保存文物的机构,汉朝的时候有“天禄”“石渠”“兰台”这三种大型的图书、文物机构。后来,历代的宗庙和祠堂也都部分承担着保存文物的功能。

  然而,中国古代此类机构的性质与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相距甚远,它们仅仅是皇室祭祀或士大夫私藏把玩之物的场所,普通百姓是无法涉足其中的。

  从宋朝至明清时期,除了皇室收藏外,官僚、士大夫为主的私人收藏也逐渐形成了风气。宋朝的秘阁、龙图阁、天章阁这些机构中,除了珍藏有图书外,也珍藏有古画、墨迹或符瑞、宝玩之物。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宋哲宗就在长安建“碑林”,用来收藏汉魏以来的碑刻。北宋宣和年间(1119年到1125年),宫室的文物激增至一万多件,当时的皇帝宋徽宗建了保和殿、稽古阁、博古阁、尚古阁,专门珍藏古玉、印玺、法书、图画和各种鼎彝礼器。宋朝的时候,官僚、士大夫为主的私人文物收藏也很多,但是,他们的私藏大多秘不示人,只是供个人赏玩。

  北宋大文豪欧阳修收集三代以来的金石铭刻一千卷,赵明诚在20年中收藏的钟鼎彝器、石刻拓本、法书、名画、图书典籍等装满了他在青州(今山东省益都县)的十几间房屋。到了清朝,私人收藏文物又有了新的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文物收藏家和鉴赏家,如阮元、孙星衍、钱大昕、孙贻让、端方、潘祖荫、缪荃孙、杨守敬、张廷济等。

  1905年,清朝末年的状元、民族实业家张謇,为通州师范学校创办了公共植物园。同年,在植物园的基础上创建了南通博物苑。这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博物馆。十年之后,这里的藏品达到了两万余件,藏品分为天然、历史、美术三部分,是一所自然、历史与艺术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博物馆内还有植物园、动物园,兼作公园,使中国的园林传统与博物馆的职能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以民主共和为教育宗旨,推行教育改革,其中就包括在社会教育中,单立一科专门负责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动植物园及搜集文物等工作。同年8月,鲁迅任该科科长。中央教育部首先决定在北京建立历史博物馆,并于1912年7月9日在国子监旧址上设立了筹备处,接收太学器皿等文物为最初的馆藏。鲁迅亲自规划筹备工作,并将自己珍存的古物赠送给该馆,这是中国近代建立的第一个国立博物馆。

  编辑: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