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杀伐的惯性
2021-01-26 16:32:00  来源:通检宣  作者:通检宣

新近读了《明朝那些事儿》。

朱元璋的一生真是非常不平凡的一生,出身于布衣之家,放过牛,出过家,讨过饭,最终当上了一国之君,他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又是历史上排得上号的杀人不眨眼的暴君。

自元朝灭亡,明朝建立后,当上了皇帝的朱元璋便一刻也没有消停过,主导了一起又一起的惊天大案,无数人头落地。朝廷上下的文官武将,无不胆颤心惊,活得不如一条狗,捱过了今天算是赚到了一天,却又不知道明天的命运几何?

据统计,自明朝开国到洪武十九年(1386年),全国因贪污受贿而掉脑袋的达几万人,全国十三个省从府到县的官员大部分都被杀掉了,很少安全满任的。

杀完一批,换掉一批,继续杀,杀不尽杀。史料记载:有一年发榜派官三百六十四人,皆为进士监生,一年后,杀六人,戴死罪、徒流罪办事者(已经被判了死罪或者有期徒刑的,却还继续当着官差的人,因为实在无人接位)三百五十八人。一网打尽,全军覆没。

书中详细讲了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等著名大案,每一个案件都牵涉到以万计的官员,他们全部被处死。这其中包括那些当年与朱元璋一道出生入死的建国功臣,事实上,这些功臣是首先被朱元璋除掉的,鲜有漏网之鱼。

朱元璋专门建立了为他抓人和杀人的特务机关——锦衣卫。锦衣卫像监控探头一样时刻注视着大小官员的言行举止,还带着尚方宝剑,杀人与杀鸡一样容易。

难道不觉得奇怪吗?世代农民朱元璋有一天翻身做了主人,锦衣玉食,无上荣光,不应该天天乐得合不拢嘴,天天唱感恩的心吗?他何以变得如此嗜血?

历史中的农民起义非常之多,但成功的并不多,无独有偶,另一个揭竿而起的成功者刘邦,在即位之后,也曾搞起了白色恐怖式的统治。据说,朱元璋把刘邦作为偶像,在统治中经常效法刘邦。

其实,不管是不是农民起义,似乎每逢朝代更替,那些开国皇帝的身上都天然带着些暴君的色彩,他们从不担心杀多了人会遭天谴,或者带来什么不利后果,秦始皇、隋炀帝都是例子。

倒是其后,后辈的统治者会渐渐地变得温和些,甚至有可能出现一两个施行仁政的明君,被世代牢记歌颂。

我为这种开国皇帝现象归结了两个原因,一是根基不稳,作为开国皇帝,即使已经问鼎权力巅峰,但其正当性、权威性均不牢靠,尤其是那些曾经同一战壕里战斗的兄弟们,究竟会不会心甘情愿地臣服于自己,他们心里真是没有底。如何强化自身作为新君的正当性和权威性,手段只有一个——杀。

二是杀伐的惯性,开国皇帝亲手打下天下,经历了长期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危险处境,即使有朝一日和平了,但其内心深处的杀伐惯性并未停摆,敌情意识有增无减。

第一,开国皇帝习惯了血雨腥风中的生存法则,既然以拳头打下了天下,那就继续以拳头去护卫之,迷信武力是万能的。他们本来就是踩着无数的尸体走过来的,再多几条人命,又何足挂齿?

第二,开国皇帝习惯了草木皆兵下的信任危机,当拥有的越来越多,便越担心他人的觊觎,一旦坐拥天下,恍惚间就把全天下当作自己的敌人,管他什么功臣良民,凡是阻挡了自己前进的皆可杀。

阵前的敌人易去,金銮殿下的敌人难除。开国皇帝的结局往往不尽如人意,朱元璋的万全之策,终于还是失了算,他死之后,他的儿子反了他的孙子。当年明月说,在历史规则面前,每一个人的作用都很微小。

  编辑:孙晓  

上下篇导读

 · 母织
 · 索玛花开
 · 围龙屋里的故事
 · 吃饭这件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