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索玛花开
2021-01-26 16:29:00  来源:通检宣  作者:通检宣

“快来听哟!小朋友们唱歌了!”今年年初,单位微信群里有人发布消息。群中热闹起来,“唱的什么?”“……”发布者语塞了,小朋友们用的是彝族语言,大家听不懂。尽管如此,大家依然记住了这来自凉山彝族小朋友的歌声。

凉山,是以彝族为主的多民族聚集地,距离我所在的城市四百多公里。虽然同在一个省份,但我们本地几乎见不到彝族同胞。

今年2月,我出差到了凉山。在西昌繁华的大街上,我东张西望,没看到身着民族服饰的彝族朋友。一打听才知道,现在的彝族同胞除了重大节日及隆重场合,平时很少穿民族服饰。

在彝海结盟处,漂亮的讲解员换上鲜艳的绣花衣,慢声细语地讲解民族团结历史故事,望着对面山巅上的千年积雪,我的耳畔突然传来一群孩子稚嫩的声音:“祝叔叔阿姨们新年快乐!”那群孩子在彝海结盟处几十公里以外,那里山高林密、雨量充沛,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药材资源。遗憾的是,那个民风淳朴的美丽地方却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孩子们上学都成了问题。

去年年底,同事小张讲述了她丈夫小谢在凉山的工作见闻。小谢是援彝干部,到凉山扶贫好几年了。得知那里的孩子缺少御寒的冬衣,很多同事受到触动。大家积极行动,很快就收集到了百余件棉衣、羽绒服,与购买的毛绒玩具、科普书籍等一起寄往大凉山深处。过年前夕,一段视频从大凉山传来。一群面色黝黑、个子高矮不同的孩子站成三排,用普通话送来对曾给他们带去温暖的“叔叔阿姨”的感激,声音纯净,感情真挚。很快,“叔叔阿姨”们拍了合影,也向小朋友们表达了美好祝愿。从此,一缕阳光穿过高山峻岭、溪流河瀑,从大凉山照了过来,成为同事们的挂念。

出差回来,听同事们在筹划下一步的帮助计划。有人说,送文具吧,这样可以鼓励小朋友们好好读书;有人说,还是送衣服鞋袜,生活用品更实用;还有人说,要不托人再去了解了解,看他们最缺什么再决定……

四月的一个下午,蔷薇花开。一群身着鲜艳民族服装的彝族孩子来到了我们单位。右开襟上衣、宽脚长裤,典型的彝族男孩穿着;银耳坠、拖地长裙,典型的彝族姑娘打扮。他们是今年年初,通过视频祝福“叔叔阿姨们新年快乐”小天使中的一部分。有客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美丽服饰,加上孩子们脸上的灿烂笑容,引得众人掏出手机纷纷拍照留念。有人感叹,他们简直比天上的彩虹还美!

孩子们来自小谢扶贫工作地,他们是来表达感激的。领队是个帅气的彝族青年,他送上一面写有“扶贫帮困送温暖

真诚一片暖人心”的锦旗。负责接待的单位领导一边给孩子们递水,一边跟孩子们聊天。孩子们的眼神纯真、笑容明朗,但在陌生环境和人群里显得羞涩拘谨。领队告诉我们,这群孩子是第一次走出大山,所以胆怯,话自然比平时少。末了,领队说,山里的孩子喜欢唱歌,要不听听他们唱歌?好主意!掌声立即响了起来。

孩子们站成两排,声情并茂唱起了歌。声音纯净,宛如天籁。同事们又掏出手机,拍了视频,把孩子们月光般空灵的歌声发到单位微信群里。歌声婉转动人,但是唱的什么呀?有人问。这可把发视频的同事难住了。问彝族领队,领队笑了笑,逐字逐句翻译:荞叶落了,树叶黄了,伤痛和苦难,我们都不畏惧……

我把领队的翻译,发到了微信群。群里的“叔叔阿姨”们,再次为孩子们响起了热烈掌声。

半个月后,我向小张问起了那群孩子回家后的情况。孩子们都很高兴出了这趟远门,看到与家乡截然不同的风景。孩子们的家长也高兴,认为他们的宝贝开了眼界,长了见识。小张问我:“知道个子最高的那个姑娘多大吗?”“多大?”我反问。“十五岁。上小学四年级!”小张告诉我,因为观念落后和贫困原因,小谢工作所在地的不少孩子失学。小谢和当地其他扶贫干部一起逐一走访,多方劝说,才让失学的孩子重新回到了学校,于是就有了同一个班,学生年纪悬殊很大的现象。“你老公多久回一次家?”我问。“三个多月。扶贫是大事,走不开!”小张回答。

这时,我想起了目前正在凉山扶贫的一位高中同学。他离开成都到凉山已三年多了。他的微信记载的都是扶贫工作的点滴:学习科学养鸡、种植花椒和茶苗、查看土豆生长情况,等等。他拍的一张风景照很引人注目,一树盛开的花,花色娇艳美丽,宛如五彩云霞。

“那是什么花?”微信里,我问同学。“索玛花!”“是歌曲《情深谊长》里唱的那个?”“对!”同学充满了自豪。我相信,他一定喜欢上了当地高山上盛开的一朵朵、一丛丛、一树树索玛花。

  编辑:孙晓  

上下篇导读

 · 围龙屋里的故事
 · 吃饭这件小事
 · 下洼挑菜
 · 榆钱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