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讲活传统文化
2020-10-29 16:42:00  来源:通检宣  作者:通检宣

  中华文化的源头在哪里,有哪些关于治国理政、修身养性的重要理念,这些理念又是如何演进发展的,如何发挥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红旗出版社推出的《中国哲学十八讲》,系统回答了这些问题。

  中国是世界文明形态中文化发展最早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素有“文明之国,礼仪之邦”的雅称。“礼”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调节功能,成为约束和规范人们言行举止的准则。周公制礼作乐,创制了著名的周礼。孔子仰慕周礼,发展出“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荀子则构建以礼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认为“国之命在礼”。在中国思想史上,礼的发展演进过程经历了三次创造性变革和整合:第一次是周公的援德入礼;第二次是孔子的援仁入礼,以仁释礼;第三次是荀子的援法入礼,隆礼重法。概括简洁明了,精准到位。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国传统启蒙读本《三字经》的开篇就是谈人性问题。该书对人性论做了全面系统的梳理阐释。在中国思想史上,出现过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性超越善恶论、性三品论、性善情恶论、性二元论以及性日生论等观点。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认为人性本来是相近的,只是由于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原因,才使人性发生了差异和改变,并未直接给出人性善恶的解答。

  孟子在继承孔子、子思人性理论的基础上,批判了当时流行的人性观点特别是告子的性无善无恶论,提出了“人性善”的理论,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荀子则在批判孟子性善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性恶”的理论框架,提出“化性起伪”,全面阐释了人性可通过外在环境条件和内在主观努力得以塑造的思想。弄清这些源流发展,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问题、核心概念、基本精神也就明朗起来。

  在辨析考证的基础上,书中详细论述了《易传》提倡的圣人和君子两种理想人格。《易传》中,“君子”一词出现达125次之多,多角度阐述君子的人格特征,强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举止有节、把握时机等品质。

  如何成就理想人格呢?第十讲“《大学》:‘三纲领’‘八条目’学说”和第十一讲“《中庸》:构建以‘诚’为核心的道德思想体系”对这个问题作了集中阐述,解读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研究探讨优秀传统文化,正是要古为今用,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优秀传统文化散发时代光芒。事实上,我们现在提倡的很多理念,正是从传统文化那里继承发展而来。(夏海)

  编辑:孙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