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江海检爱,把司法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
2023-06-29 10:46:00  来源:通检宣  作者:通检宣

  2021年9月,南通市检察院成立“江海检爱”慈善救助基金,引入社会救助力量,致力于为因案致贫、因案返贫的困难被害人提供多元化、实质性、及时性的帮助。

  一年多来,南通检察机关坚持“应救助尽救助”理念,依法能动履职,不断加大检察环节对困难群众的司法救助力度,共办理司法救助案件853件、救助948人,帮助一批因案件侵害而使生活面临急迫困难的当事人走出了人生阴霾,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全面排查线索

  拓宽司法救助视野

  在类案办理中梳理线索

  南通检察机关聚焦欠薪、养老诈骗、性侵害等案件中的困难群众,通过类案办理梳理困难群众救助线索。

  如皋市院在办理一起职工救助案时发现,存在因工资款未能执行到位致生活困难的系列情况,于是梳理了近年来办理的40件支持仲裁、起诉案,电话回访该类劳动者是否存在工资款未执行到位致贫的情况,救助了一批困难职工。

  通州区院在办理一起养老诈骗案时,对12名生活困难的老年被害人开展了专项救助。

  在“检网融治”工作中排查线索

  全市710名干警对接全市7715个网格,在“检网融治”工作中融合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司法救助宣讲和线索排查。海安市院在进网格工作中发现一起“停尸不化”十多年的信访积案,南通两级院开展联合救助,向被害人近亲属发放司法救助金,同时推动民政、财政、信访等部门合力化解矛盾纠纷,该案被最高检评为全国首批重复信访实质性化解典型案例。

  在大数据平台碰撞中发现线索

  通过搭建数据平台,借助数据分析进一步挖掘司法救助案件线索,变“等案上门”为“主动寻案”。

  如东县院搭建“如e智”法律线索监督研判平台,与南通市院“检网融治”平台、县域现代化治理指挥中心等三个动态数据仓实现数据实时共享,通过平台大数据碰撞,筛选出有效救助线索100余条,成功办理涉困境妇女儿童、低保人员等司法救助案件59件。

  依法能动履职

  加大司法救助力度

  出台救助协作机制

  配合更紧密

  2022年6月,南通市院与市妇联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建立困境妇女儿童司法救助专项机制的实施意见》,理顺市级层面制度机制衔接。各基层院与所在地妇联、退役军人事务管理局、乡村振兴局等单位均建立了衔接机制。

  海安市妇联向检察院移送了一名高中生的救助线索,检察机关除向其发放司法救助金外,还通过支持起诉督促其父履行抚养义务,并与学校、医院协调,解决其治病和求学等相关事宜。

  开通救助绿色通道

  发放更及时

  两级院均设立司法救助绿色通道,对符合司法救助条件的及时启动程序优先办理。海门区院在办理一起故意伤害案时,发现被害人的3名未成年子女处于无人监护的状态,立即启动司法救助绿色通道,妥善确定孩子的姑姑为监护人,并拨付司法救助金救急,又为未成年人办理低保和事实孤儿的补贴。

  拓展救助资金来源

  覆盖更全面

  为破解以往司法救助资金不足的问题,通过全体干警募捐,吸纳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企业和社会组织的捐赠,南通市院设立了“江海检爱”慈善基金,目前已募集资金近100万元,社会资金的注入为全市检察机关司法救助工作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市院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积极与部分救助资金不足的基层院开展联合救助,共对128名困难当事人开展联合救助。

  协调多元帮扶

  提升司法救助质效

  加强就业培训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对于属于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的农村困难当事人,有劳动、创业等意愿但缺乏必要技能的困难职工,在“输血”的同时帮助其“造血”,协调有关部门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多渠道支持帮助就近就业。

  如皋市院与当地蓝天社区公益组织积极协调,由蓝天社区公益组织提供就业支持,通过开办职工能力提升班的方式,帮助被救助的困难职工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增进其适应社会生活的知识和技能。

  加强心理救助

  重燃百姓生活希望

  对因受案件侵害而产生心理问题的被害人,除在经济上予以救助外,还借助心理咨询师团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如东县院在办理一起信访案时,当事人吴某因被骗赃款未能追回,长期背负高额债务,生活压力巨大,患上重度抑郁症,该院及时安排专家库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辅导,引导消除负面情绪,重拾生活信心。

  加强社会救助

  助力社会和谐稳定

  针对个案情况,加强与教育、医疗、卫生、人社、民政等社会救助管理部门沟通协作,构筑医疗、教育、养老等多元化救助体系。2022年以来,检察机关与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开展多元救助帮扶143件,凝聚形成救助帮扶困难群众的强大合力,不断提升司法救助综合效果。

  编辑: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