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向二十大献礼】恽爱民:主动融入 能动检察 助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2022-08-25 09:31:00  来源:通检宣  作者:通检宣

  南通市院党组书记、检察长

  恽爱民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在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必须立足职能定位,找准工作切入点,统筹“打防控建”,凝聚法治“最大公约数”,助推提升治理效能。

  树立办案监督新理念

  从“被动”转向“能动”

  检察机关在传统的刑事诉讼过程中,处于中间环节,往往是被动地受案、办案。要适应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的要求,必须转变“传菜”式办案思维,积极能动履职,拉长履职链条。把握“从政治上看”的标准,能动处理宽与严的辩证关系,不机械对照法条照搬法律,而是充分考虑个案的具体情形和社会大众的心理感受,统筹落实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当宽则宽,该严则严,通过办案来警示、教育、引领社会法治观念的进步。融合法理情相统一的理念,特别是对一些因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偶发矛盾引发的轻伤害案件,兼顾天理、国法、人情,做到少捕慎诉慎押,最大限度减少对立面,促进社会内生稳定。强化如我在诉、情同此心的意识,从厚植党执政的政治根基出发,设立“江海检爱”慈善基金,运用领导包案、公开听证、司法救助等手段,排查化解涉法涉诉信访矛盾,最大限度将矛盾吸附在市域、解决在基层。

  紧抓信息数据新变量

  将“治罪”融入“治理”

  积极把握“万物皆在网”的时代趋势,发挥大数据对法律监督工作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提升检察机关惩治违法犯罪、监督纠正违法、保护国家和社会公益、促进国家治理的综合质效。挖掘检察机关自有数据“富矿”,依托统一业务系统,建立检察数据综合分析平台,实现数据的本地化存储、数字化运用。通过数据分析,从个案办理中发现规律,发现背后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为类案办理提供借鉴。加强与其他执法司法机关协作,借力大数据中心、政法一体化平台,借鉴危化品、群租房管理等大数据模型,研发用好食品安全、国土国财、刑罚执行等领域法律监督模型,推动信息归集、串联、碰撞,发现监督线索。安排检察官和技术人员派驻市域指挥中心,实现各类治理数据的精准获取、有效运用,打通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数据孤岛”,以智治支撑赋能市域社会治理方式现代化。

  健全溯源治理新机制

  以“我管”促进“都管”

  深入落实中发28号文件,强化“检情专报”机制,促进抓前端、治未病。加强犯罪态势分析研判,把握当前重罪比例下降、醉驾型危险驾驶等轻刑犯罪上升的趋势性变化,围绕区域性多发犯罪的特点,提出有针对性、预警性的治理对策,当好党委政府的法治参谋。抓住行业治理突出问题,深入剖析个案、类案反映出的倾向性问题和管理漏洞,制发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主动跟进落实,做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注重跨部门协同共治,坚持双赢多赢共赢的监督理念,建立府检、法检会商制度,完善行刑衔接机制,通过办案促使监督对象规范行为,促成其他职能部门及时履行职责,切实解决急难愁盼,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编辑: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