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 全省政法调研工作培训会在南京召开。会上,南通市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唐旭东以 《找准落点 促进转化 以调查研究增智赋能检察发展》作了交流发言。
近年来,南通市检察机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以检察调研开路,作为谋事之基、成事之道,研究破解检察业务、服务、队伍中的难题瓶颈,着力推动检察工作破层出圈、全面发展。护航民企发展、认罪认罚从宽、金融犯罪惩治等成果机制得到最高人民检察院、省委政法委、省检察院等主要领导肯定表扬。
突出多维发力
全链条构建大调研格局
出台加强调研工作的实施意见,从课题选取、研究路径、合作拓展等方面创新思路、健全机制,促进检察调研高质量发展。
一、思路前瞻性,用“望远镜”选课题
紧跟法治与检察工作的发展“变局”,围绕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选取诉讼监督痛点、知识产权三合一改革、检律协作等问题,形成12项工作机制,转化建成“云检察”室、“四书合一”审判监督机制等实质成果。
二、过程亲历性,沾“泥土味”察实情
建立院领导对接基层联系点制度,带头走访群众,办理信访申诉案件,全面掌握情况,实践“用脚步丈量民生”。运用课题推动,每年申报省市调研课题100多个,实现两级院干警调研全覆盖。
三、渠道开放性,以“共同体”拓领域
加强与高校合作,设立咨询委员会,对理论性强、专业领域交叉等问题,开展深度研究。“等外”领域公益保护等13项课题获得最高检、省社科联立项,21项课题成果被知名期刊刊载。
坚持问题导向
针对性开展课题化研究
聚焦检察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推动纵深化、精细化研究。
一、以学促研,解决检察履职融入大局落点不准的问题
深入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找准检察工作服务中心的重点方向。在深入调研重点园区和企业基础上,确定护航民企检察“一号工程”,推出“企明星”法治宣讲团等10项举措。今年5月,最高检张军检察长来通调研,对我市服务民企工作充分肯定。
二、以研促行,解决人民群众对检察服务感知不深的问题
以教育整顿为契机,践行“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理念,调研提出“检网融治”新模式,两级院干警深入社区网格,对接网格通、12345政府服务等平台,拓宽服务领域和线索来源,实现“人进、技融、智治”。相关工作成果获南通市委主要领导肯定,被省委政法委简报转发。
三、以行促新,解决检察工作标识不强的问题
坚持创新驱动,围绕“四大检察、十大业务”,调研解决刑事速裁、公益诉讼等新领域、新问题,实现“抓重点带一般、抓关键促全面”。在公安办案中心设立一站式派驻检察室,推动繁简分流、精准监督,平均办案时长缩短至5个工作日,得到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肯定。
紧抓成果转化
一体化推动内涵式发展
发挥调研对检察发展的引擎作用,将调研成果体现为队伍建设与业务工作的同步提升。
一、以队伍调研促结构优化
深入研究检察队伍状况,规划干部年轻化、专业化一揽子培育方案,深入开展实案实训、实战练兵,选优培育优秀干警,85后、90后中层干部占比达到26.5%,10名干警在省院业务竞赛中荣获标兵和能手称号。
二、以案例研究促示范引领
围绕攻坚全国指导性案例,引领干警办案中融合天理国法人情,从追求数据指标“有没有”向办案效果“好不好”转变。17件案例入选全省全国检察机关典型案例或公告案例。在办理一起涉案249万元的零口供“黄金大盗”案中,阐明认罪认罚政策和后果,促成其认罪悔罪,该案被最高检作为典型案例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项报告。
三、以机制建设推业务精进
运用系统观念,健全办案工作机制,今年以来,共有“案-件比”、监督立案等15项业务指标列全省前三。设立全省首家金融网络犯罪研究基地电子数据实验室,共享大数据资源。创新公益诉讼对接生态损害赔偿磋商机制,督促收回环境损害赔偿金1.1亿元,居全国地级市前列,为全国办理该类型案件提供了南通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