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科学发展观提出后,党中央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统筹区域、城乡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西部大开发战略在世纪之交实施后,按照中央提出的重点先行、适当超前的方针,着力加强西部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展开了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标志性工程建设。青藏铁路被称为“离天最近的铁路”,全体参建人员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克服常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技术难题,建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创造了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2006年7月1日,全长1956公里的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结束了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有力推动了雪域高原的跨越式发展和各族人民生活的改善,成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输氧线”。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使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呈现新的局面。
在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同时,党中央着眼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相继作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决策,形成并丰富了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东北地区通过实施工业结构调整重大项目,大庆油田中国一汽等一批重点企业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自主创新和先进制造能力不断增强,辽宁阜新等一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中部地区在中央的支持下全力实现崛起,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产品不断涌现,城市群、城市带和城市圈加快形成,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国家批准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积极推动长江三角洲、台湾海峡西岸等重点地区的开发开放。东部地区抓住区位优势和先发优势,努力实现率先发展,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都市圈始终保持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地位。
▲青藏铁路通车
统筹城乡发展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深刻分析一些国家工业化发展历程,明确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中央认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在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从2004年起,中央每年都印发有关“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了部署。
党和政府还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切实减轻农民负担。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由此,国家不再针对农业单独征税,一个在我国存在2600年的古老税种宣告终结。附加在农业税上的一系列地方性收费也一并取消。农业税及各种附加收费的取消,根本性地扭转了农民负担过重的状况,给亿万农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河北省灵寿县青廉村农民王三妮自掏腰包铸成“告别田赋鼎”,用特殊的方式表达对取消农业税的喜悦心情,让子孙后代永远铭记这一历史性举措。
国家还进行了包括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在内的农村综合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农村改革发展揭开了新的篇章。
来源:《中国共产党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