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学习党史】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021-06-11 09:23:00  来源:通检宣  作者:南通检察

  在全面推进城乡改革的同时,对外开放逐步形成由沿海地区向内地滚动的格局。根据新时期总任务的要求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党在外交政策方面也进行调整,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个经济特区创建后,经受各种考验,取得显著成就,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1984年1月24日至2月15日,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厦门三个经济特区和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先后题词肯定了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和特区建设的成就。他提出:特区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这就进一步明确了特区建设的指导思想。这年5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再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的步伐。从1985年起,又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批准海南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这些地区为外商投资者提供优惠,充分利用国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本地的优势,兴办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企业,扩大对外贸易,加速经济发展。这样,沿海地区形成了包括约二亿人口的对外开放前沿地带,并进而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其中,走在前面的仍是经济特区。截至1989年底,五个经济特区实际利用外资41亿美元,占全国1/4以上;外贸出口达38.5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近1/10;工业总产值接近300亿元,是中国经济实力增长最快的地区。沿海地区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艰苦创业,逐步发展壮大,工业产值从1986年的3亿元增加到1988年的42亿元。天津、大连等几个较大工业城市的新增工业产值,几乎一半是由开发区创造的。

  ▲1988年4月13日,设立海南省,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开放地域的扩大为进一步发展经济创造了条件。1988年1月,邓小平提出: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要放胆地干,加快步伐,千万不要贻误时机。随后,国务院开始实施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战略,即利用沿海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而且素质较好的优势,以“来料加工”等形式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必要的原材料,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以及劳动密集型与知识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把加工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这个发展战略的实施,使我国引进外资的规模迅速扩大,水平不断提高,为改革开放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加速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的迅速发展,使我国进出口总额大幅度增加,在世界所占位次明显提前。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更加发展壮大。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编辑: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