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榜样在身边】徐涵宇: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2021-04-07 09:07:00  来源:通检宣  作者:通检宣

  为进一步推进检察队伍教育整顿走深走实,大力弘扬英模精神,现推出【榜样在身边】专栏,以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广大干警崇尚英模、争当先进,奋力开创南通检察工作新局面。

  徐涵宇

  如东县院第一检察部   员额检察官

  曾获:江苏省优秀公诉人,南通市检察院公诉标兵、侦查监督能手,两次获全市十佳检察人才,被市院荣记三等功一次。

  2020年6月,徐涵宇作为南通检察代表队的选手之一被推选参加第八届江苏省十佳公诉人暨优秀公诉人业务竞赛,此时正好是她参加工作的第十个年头。

  经过5天5场比赛的激烈比拼,徐涵宇获得“全省优秀公诉人”称号。作为如东县人民检察院最年轻的员额检察官,她多次参加省市级业务竞赛,是众人眼中当之无愧的“学霸”。

  其实刚收到去省里参加比赛通知时,徐涵宇是有一丝焦虑的:“之前虽然参加了市里的一些比赛,但成绩并不拔尖,作为一个参加公诉工作还未满三年的‘新手’,总觉得自己没有准备好。”她笑称,虽心生忐忑,但也知道人生中任何事情都不会等准备充分才开始,只能笑着给自己打气:“既然来了,就选择勇敢面对。”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都说不怕优秀的人比你优秀,就怕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徐涵宇在复盘竞赛题目时,深切地感受到了自己与其他市的参赛选手在理论知识、办案经验上的差距。局促和不安油然而生,她默默地在心里给自己画了一个问号:“我真的可以吗?”

  这种不安从竞赛准备期一直持续到真正站在茅山脚下,她甚至很有“阿Q”精神地给自己做好了心理建设:“这里参加竞赛的每一个人都是各个市的优秀公诉人,你很有可能是最后一名。”

  紧张的赛程并没有给她太多纠结与自怨自艾的空间。五天的竞赛,一天连着一天漫长又紧凑:两门笔试,三门面试,即一场答辩和两场1对1辩论。

  14个小时的笔试,需要阅读13万字5本卷宗,涉及二十余名犯罪嫌疑人,二十余个罪名,考点涉及程序纠错、事实总结、证据分析、定性分析、精准量刑、引导侦查等等,拼的是脑力,更是体力、毅力。

  答辩和1对1辩论只有20分钟的准备时间,并且不能查询任何参考资料。她回忆说:“当时在准备室看题的时候脑子是蒙的,辩论的时候手是抖的。”仅20分钟的准备时间需要完成破题、立论、自由辩论、结辩任务,以形成一次完整的辩论。“看到辩题头大如斗”“在论辩场上每一秒都过得很艰难”可以形容她当时真实的辩论状态。

  正是因为真切地感受到了比赛之艰难,所以更真切地感受到了论辩之美丽。同样的准备时间,其他选手在场上姿态优美、全程脱稿,有逻辑、有理论、有文采,叹为观止的同时,真实地感受到了自己和其他公诉人的巨大差距,她只能默默地告诉自己: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能和一群优秀的检察同仁一起准备比赛,徐涵宇感觉很荣幸,能够近距离地向更优秀的人学习,她也感到很幸运。有些同仁理论极为深厚,有些同仁办案经验丰富,有些同仁论辩风采卓然,这些都极大地拓宽了徐涵宇的视野和知识面。

  “与这些优秀的人为伍,你会像一块海绵,有汲取不完的营养。”每天一起备战、看书、听课,吃完晚饭的散步时间,大家会把当天看书的收获互相分享、讨论。两个星期准备竞赛的时间,非常地辛苦,徐涵宇也时常因为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而非常快乐。这种快乐与吃饭时家人视频、对可爱宝宝的炫耀、夜里看书时端起泡面的罪恶,给队友鼓励的“彩虹屁”,交织形成了那三个星期忙乱又充实的记忆,有成长有收获。

  比赛前的短期集训确实能够让参赛者对刑事法律的基本框架进行再次梳理。但办案是内功,功夫在平时,参加过业务比赛的都知道,虽然比赛时大家会带大量的书,甚至拉上一个满满行李箱,但根本没有时间去查。十几个小时,五套卷宗,罪名横跨刑法分则第二章到第九章,证据繁多,事项复杂,在多起事实中辨析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没有时间重复比对证据、反复思考论证。有些关键证据如果没有注意,就会归纳出错误的法律事实;有些知识点,如果没有印象,就会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在此基础上进行良性情节的判断、法律监督以及精准量刑,徐涵宇也曾经认为这是一份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有人能够做到,自己为什么不能?

  在准备竞赛、参加竞赛的过程中,徐涵宇反思了很多,在每一个案件的处理中是否用心地比对每一份证据,是否真正地思考每一点分歧,是否深入地撰写每一份报告,是否精心地准备每一份预案。每个人能力或许有高低,但作为检察人学习的每一个法律知识,撰写的每一份审查报告都不会被辜负,终有一天会感激那个认认真真做事的自己。

  参加比赛不过一场人生历练,站在公诉席上指控犯罪才是主旋律。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徐涵宇深知优秀公诉人的“优秀”是从每一份法律文书、每一次出庭中日积月累中出来的,勤劳刻苦是磨练公诉人的必由之路,竭尽全力就没有什么不能克服。

  编辑:孙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