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请回答2020】一个词,讲述一年的故事(三)
2021-01-26 17:19:00  来源:通检宣  作者:通检宣

2020,终将过去;新的一年,即将开启。

回望逝去的365个日日夜夜,是什么曾经触动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哪一瞬间长久停驻在你的脑海里?又或者,某个故事某个人直击你的灵魂深处?

请回答2020,听通检青年干警讲述他们的故事与梦想。

——市检察院青年工作委员会

关键词 · 拼

南通市院案件管理部副主任

徐晋

2020是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所有计划,也阻挡了我援疆的脚步。被困家中的我时时关注南通检察动态,看到招募通检防疫突击队员时,毫不犹豫,主动报名,冒着严寒在春节期间坚守陈桥高速出口一个多月,最高峰的时候一天走了23800多步,检测一千多辆汽车,磨破了3副手套,辛苦付出也最终赢来了抗疫的胜利。

完成任务后继续援疆工作,为新疆检察贡献江苏智慧,把因为疫情耽误的工作全面“补”起来。通过不懈的努力,所在的伊犁州院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工作均排在全疆前列,我个人撰写的文章获得全疆首届天山论检二等奖,被评为自治区检察系统调研骨干人才,荣立个人三等功。回江苏后,被江苏省人民检察院表彰为对口支援先进个人。

关键词 · 学·思·悟

南通市院第八检察部检察官助理

邵婧

站在2020年的尾巴上,回眸快节奏、满负荷的这一年,我的体验可用“学.思.悟”三个字来概括。

我从协助检察官办案中虚心学习经验和技巧。先后协助办理孙某某故意杀人案,汤某某等6人强奸、制作、传播淫秽物品牟利案等各类涉未案件45件。协助办理的张某某强奸上诉案,通过审查在案证据,准确指出一审法院对某情节未予认定属于认定不当、量刑不当,获得市中级法院减刑改判,维护了上诉人的合法权益和法律的公正实施。

我从撰写各类文稿中思考推动未检社会支持体系建设的有效路径。撰写的《南通市涉未成年人犯罪态势分析报告》得到市委主要领导肯定;撰写的南通未检工作做法在全省未检工作会议和最高检、全国妇联联合调研座谈会上进行交流;撰写的《关于未成年人流窜作案并案处理受阻问题的情况报告》提交省院后,推动了省级层面的问题治理。全年先后有7篇信息被省市院检察情况反映或省院未检动态刊用,11篇新闻稿在江苏法制报和省市院微信公众号刊发,7篇专题调研报告上报省院。

我从课题研究和研发课程中领悟未检领域的研究热点。研发的课程《探索构建临界预防工作机制应关注的三个问题》入选省院《江苏检察小课堂.未检篇2020版》。研究课题《未成年人罪错行为分级处遇制度研究》被南通市院立项,并在 “濠南教场”第15期法律沙龙活动中进行了专题讲授。主讲的微课《美国、德国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处遇制度的观察启示》在全市检察机关精品微课评选活动中获评优秀微课,并被推荐给中检网院。

行色匆匆的一年即将过去,但行前路,无问西东,我将在勤勉履职的基础上不断挑战和打磨自己,力争早日成为检察业务领域的行家里手。

关键词 · 忙碌而充实

海安市院第四检察部副主任

马静

众所周知,2020年有一个艰难的开端。疫情之下,我们利用网络开展未成年人线上帮教,值班律师线上见证认罪认罚,线上宣布不起诉决定并邀请人大代表在线监督,确保疫情期间帮教工作不脱节、不断档,案件办理不等、不拖;主动走进企业宣传涉企法律风险防控,相关事迹被市级机关工委、市融媒体中心《战疫一线党员榜样》宣传展示。

▲马静宣告不起诉决定

由于人事变动,我在4月份接手四部,经验不足、能力不济,愁得我白头发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所幸,在领导的带领下、在部门同事的支持下、在兄弟部门的包容下,四部成绩可圈可点。疫情期间发出检方关注函关注残疾儿童康复权益,相关做法被选为省级新闻发布会的典型案例;软件硬件两手抓,建立起了亲职教育长效机制、分级分类训诫机制,与海安市公安局联合打造的未成年被害人“一站式”办案工作区正在如火如荼建设当中。

▲马静讨论残疾儿童关注函

办案本职工作长抓不懈。办理崔某某强奸案时,立案监督其通过网络猥亵儿童的事实,获有罪判决;办理汤某某等6人团伙迷奸、轮奸案时,对主动检举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线索、得以侦破本起重大案件的网民张先生予以奖励;追捕的郑某某猥亵儿童案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

2020年,是忙碌的一年,也是充实的一年,更是奋进的一年。加油!未检人。

关键词 · 萌芽

如皋市院第五检察部检察官助理

凌雯

2021年,新中国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正式施行。恍惚间忆起10年前民法学家王泽鉴来母校演讲,席间谈及中国民法发展,他不徐不疾的声音透过扬声器、穿越人头攒动的报告厅直抵我心头,“民法法典化进程,我也想参与啊!”有时播下一粒种子,你永远不知道它会何时萌芽。10年后,当《民法典》正式出台,我参加了以《民法典》为内容的南通市检察机关第十八届检察业务技能竞赛,重新过起了“牛角挂书”的日子,那颗种子却有了破土而出的冲动。

曾经的我钟情民法,着迷于法学的理性与思辨,享受逻辑推演带来的乐趣。而如今的我深谙“坐而论道易、起而行之难”,面对错综复杂的案件事实及其背后的独特个体,我再也不能如学生般将思维囿于条文本身、侃侃而谈比较法学,毋宁是在规范与事实往返间,谨记司法为民之责,将“公平”“正义”的宏大概念具化于每一例鲜活的个案。诚然,我不能选择办理什么案件,但可以选择将一个案件办成精品,在办案中,尝试为传统民法理论寻找恰当的现代表达,努力弥合法典化可能带来的滞后性,力求为《民法典》探索出更贴合当代社情民意的本土化路径。这才是我心底那颗种子应有的生长方向!是“求极致”吗?我想是“尽本分”吧!

  编辑:孙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