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镜案专栏第13期:“校园代理”沉浮记
2018-09-27 15:43:00  来源:崇川检察  作者:通检宣

  穷是一种病

  阿浩一直眼馋一款智能手表,馋了半年,一直没有入手。想得实在厉害的时候,翻出存款两位数的银行卡,眼前晃两圈,顿时灵台一片清明。穷,总是让人清醒和自律。

  事实上,别说买手表,阿浩现在生活费都是寅吃卯粮,不知哪天就断粮。上个月和宿舍的室友庆祝了一把光棍节,直接从光棍喝成了光蛋。宿舍里,其余三人都是阿浩的债主,三五百不等,打水送饭的事情不用考虑其他人选。

  别人吃香喝辣,阿浩寒酸了。一碗照出人影的稀饭,一个馒头,外加铁夹子夹好的一袋榨菜。咕噜咕噜,一碗汤水下肚,叼着馒头,阿浩冲出了宿舍去教室自习。期末考试还有一星期,阿浩不想挂科。

  有一种贷款不要还钱

  路上,阿浩碰上了隔壁班的阿良,阿良的手上戴着自己日思夜想的那款手表。阿浩心下纳闷,这小子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主,哪来的钱?阿良看出了阿浩酸溜溜的眼神,压低声音说,你还不知道吗,现在有个办贷款不要还钱的好事,学校好多人都去了,对了,那人叫老陈。

  贷款不用还钱?看阿良不像说假话,关键是手表证据凿凿的。阿浩决定去探探虚实,要了地址和电话。初次见面,老陈给阿浩的印象挺差,胡子拉渣,头发蓬松成鸟窝,莫测高深地笑着,一眼看穿你的内心。这种近乎全裸被看光的感觉,阿浩本能抗拒。但老陈知道,年轻人来了,必有所求。

  只要填张表,后面的事我们来办,你们等着贷款下来直接拿钱,啥事都不用管。不过,手续费要扣部分。老陈嘿嘿笑着。阿浩在老陈这里做完了贷款申请,第二天银行卡就收到了五千多块钱。阿浩晓得老陈做的不是正经贷款:贷款平台打电话核实身份老陈指挥“角色扮演”,贷款到账就叫学生扔掉手机卡。

  学生代理很风光

  出门前,老陈拍了拍阿浩的肩膀。小伙子我看你挺灵的,要不帮我做代理拉客户,我给你提成。阿浩盯着老陈看了五秒,行。

  阿浩下课不去打球了,没事就往女生堆里凑。女生喜欢打扮爱花钱总是缺钱,阿浩知道她们的小心思。阿浩对阿香说,要贷款找我,不要还钱,三五千随便花,最新上市的有款化妆品卖得很火,你可以试试。阿香连忙拽着阿浩的胳臂,说快帮我办。

  阿香第一个,小敏第二个,阿浩的名气慢慢起来了。不敢直接去找老陈的,阿浩给做担保,没事,我们是同学,你信不过我吗,我自己也在那办过贷款。拉一个同学给老陈,阿浩赚个三五百代理费,银行卡上的数字又开始往上窜。宿舍里的地位也是狂飙,班上叫“浩哥”“浩爷”的都有。这感觉真够爽!

  许多人恨死了他

  两个月后,阿浩在校门口吃烤串。眼瞅着两个身材跟铁塔似的男子打身边经过,阿浩脚底冒出一股寒意。总觉得这些人来者不善。两个男子见了学生就打听,你们学校有没有叫阿香、小敏的,他们欠了网贷公司的钱不还,胆儿挺肥啊。阿浩腿肚子发软,等俩男子走远,失魂落魄躲到了宿舍。

  阿浩手抖着摸出手机打电话给老陈,你不是说贷款不会出事吗,怎么还找到学校来了?老陈也慌了,公安的人已经盯上我了,你们几个代理也小心点。

  因为贷款的事,学校里很多人都恨上了阿浩,尤其是阿香和小敏几个。做校园代理积累的威望和荣耀,彻底崩塌。阿浩像丧家之犬,就怕几个彪形大汉直接把他架走,晚上老做噩梦。

  老陈被带走了,那一屋子手下都被公安一锅端。阿浩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站在被告席上,旁听席上一双双熟悉、失望、痛心的眼睛。后来,一切都如他预感。

  象牙塔里还有多少“套中人”?

  校园贷这个话题,已经被媒体屡屡曝光,力度之大社会反响之强烈,十分罕见。显然,这件事触到了人们的痛点,因为不法分子将黑手伸向了素有“象牙塔”之称的大学校园。以往的天之骄子们,被贷款公司逼得走投无路,有的不敢告诉家里人,选择一死了之。他们死得有多无助多恐慌,校园贷就有多可恶多遭人唾骂。

  但是,这种一边倒的论断其实有个基本价值判断,就是小贷公司满满的恶意,威逼或者引诱大学生贷款,然后用高利贷逼迫学生还钱,直至学生经济承受不了心理崩溃发生悲剧。也就说,学生在整个事件中完全是受害者,贷款公司是始作俑者。

  但本案有点特殊,“受害人”本身就是事件的重要推手。

  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事实,一些学生愿意拿出身份证去填贷款那张表,最初的动机是因为这里的贷款不要还钱。你没听错!拿到了钱就扔掉手机卡,贷款公司注册都在外地,不还钱你又能奈我何?真是个如意算盘。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这个连小学生都懂的基本道理,突然到了大学校园里遇到了“认知障碍”。不懂还是装傻?这个问题真是一言难尽。如果不是案发,你决不敢相信这是二十一世纪大学生的道德水准和法律认知。可怕的是,这种观念的背后不是个别人,而是一个数量可观的群体。

  这些年,我们看待大学生的眼光和心态很矛盾,甚至走向两个极端。准大学生和在校生,我们还当是个孩子,能惯着就惯着能宠着就宠着;出了校门找工作,又贬得一文不值,因为满大街的都是,十块转头扔出去能砸到五六个大学生。

  如果还不够形象,不妨想想高考那个如临大敌处处封锁的景象,脑海里再放一段招聘市场上招聘企业把厚厚一叠简历扔进垃圾桶的影像。可以把你捧上天,可以让你摔到痛。

  大学是迈向社会的过渡阶段,但是许多学生把恋爱、饭局耍得挺溜,误认为这就是社会,会泡妞会喝酒出去吃得开。一些现代青年的基本修养呢,谦和、诚信、守法,不去培养和历练,以为社会能一下子就教会。念了几年书,大话空话学了不少,礼义廉耻抛到了九霄云外。

  在很多学生和家长的观念里,在学校那就还是个孩子。既然是孩子嘛,总归有不懂事的时候,多宽容一些也未尝不可。就这样暗示着,麻痹着,沉沦着,一个庞大的“巨婴”群体开始在各个场合给公众心里添堵。

  很多时候,我们对结果震惊,对原因却不肯深究。大家潜意识里知道,这些后果,自己推波助澜过,或者曾经放任其发生。承认自己犯了错,从下到上,难度逐级递增。

  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是给青年学生们卸下头顶的光环,也脱下一些恶意诽谤的黑色外衣,还他们一个本真。他们就是一群正在求学的年轻人,马上要走上社会,该懂该学的一样不可少。他们不在真空中活着,不要再闹出“贷款不要还钱”的黑色笑话。

  编辑:郭永胜